營養師國考怎麼準備?分享我的備戰歷程:4 個階段複習拿高分!

營養師國考試出了名的難考,我自己個人是花了四個月的衝刺時間,也就是從大四下報完論文專題報告 (Seminar) 之後才開始全心準備,期間沒有補習,只有參加學校偶爾舉辦的重點分享講座,最後也順利在七月底的國考應屆考上,希望我的備考經驗可以對你有些幫助。

四個月備考來得及嗎?可以,但會很硬

老實說,我當初聽到一些學長姐大四下才開始準備,就也傻傻的相信,但最後自己覺得這樣的準備時間偏趕,後來蠻多科目感覺都在抱佛腳,壓力蠻大的,可以的話還是提前準備吧。

我準備的兩大核心就是:筆記+考古

國考六科怎麼讀?理解與背誦分開準備

營養師國考的六大科目:

  • 生理學與生物化學
  • 營養學
  • 膳食療養學
  • 團體膳食設計與管理
  • 公共衛生營養學
  • 食品衛生與安全

其中,生理、生化、營養、膳療這四科內容最深、最需要理解與整合,不能只靠死背;而像食衛、團膳、公衛這三科則偏重記憶與法規,適合筆記整理後反覆背誦。

整理筆記:活頁+圖像,重點吸收更有效

我自己用的是 26 孔活頁筆記本,方便隨時增加與替換內容。我的學習方式偏向圖像記憶,因此會把代謝圖、生理機制畫成簡圖搭配箭頭、顏色標記,幫助自己加深印象。

像維生素代謝的活化流程、胺基酸的轉胺與去胺作用、糖解作用等,一定要能手畫出來,才算真的理解。這樣在寫申論題或選擇題時,才有辦法快速抓出關鍵。

考古題怎麼寫?不只是練習,而是抓重點

我從五月開始大量練考古題,會把錯的題目、模糊的概念都標記下來,用「題目→回章節」的方式複習,效率比從頭翻課本來得高。

訂正才是最花時間的部分,我會把錯的題目背後整個概念重新整理一遍。舉例來說,如果錯了一題關於「鐵吸收」的選擇題,就會順便複習鐵的吸收機制、促進與抑制因子、儲存與運輸方式、DRI、食物來源等,達到一次延伸學習。

時間安排:四個月分四階段,高效不焦慮

我以準備七月的考試為例,這是我考前衝刺的時間軸。

🔹 3-4 月:主題整合,建立基礎

從「醣類」開始,一次整理營養、生化、生理裡的相關內容,再依序攻克脂質與蛋白質。礦物質與維生素則用題目導向複習,例如出現維生素 D 的考題,就回去翻那一整章。

🔹 5 月:開始寫考古,進入實戰模式

寫題目+訂正雙軌進行,並開始背記食衛、公衛、法規等背科內容。早期可以讀書時間多、寫題時間少,後期再逐漸拉高題目比例。

🔹 6 月:練申論,模擬考試節奏

每天練一到兩題申論,用自己的話寫答案,不只靠記憶而是練習表達。搭配定時模擬選擇題,控制在 20~30 分鐘內寫完一回,培養答題速度。

🔹 7 月:重點回顧+衝刺記憶

把之前整理好的筆記拿出來再複習一輪,尤其是法規條文、代謝圖、DRI 數據等能背多少背多少。找讀書夥伴互考或口頭複習,複習效果蠻好的。

穩定作息+情緒管理,也是考上關鍵!

讀書期間「作息穩定」是我撐到最後的關鍵。每天早上 7 點起床、8 點進入讀書模式,搭配規律的休息與運動,晚上則盡量在 12 點前睡,睡前偶爾還會靜坐讓心靜下來。這樣的生活模式讓我能長時間維持清晰的思緒,避免熬夜導致效率低落。

另外,情緒穩定也很關鍵。讀書讀到煩、壓力大的時候,我會讓自己稍微停一下,聽音樂、去走走,或是跟朋友聊聊,讓心情喘口氣。那時我每天都會默默提醒自己:「不求讀得多、讀得完,只求真正理解、忘的少。」這樣的心態調整,反而幫我撐過了最焦躁的時期。

不用一開始就完美,只要願意開始、願意堅持

我大學成績不算頂尖,平常段考也是靠短期記憶撐過去,但在這四個月裡,是真的每天都用盡全力準備。國考是場意志力與專注力的比賽,不是誰最聰明,而是誰最願意撐到最後。希望我的經驗能讓你少走彎路,順利踏上屬於你的營養師之路!

文、圖/吳宜庭

未經同意禁止轉載

合作、講座需求請洽:rd.eating@gmail.com (可提供客製化講座內容

一對一飲食規劃服務請至 FiTLo 官網預約:FiTLO 吳宜庭營養師

來 IG 跟我聊聊:@rd_eating

關於營養師,你還可以看看…

Wu Melody
Wu Melody